一天才打磨出一集剧本
选角独到以外,《红高粱》在制作上也诚意十足。曹平坦言,当初接下《红高粱》,最大的压力在于题材本身的经典和时间的紧张,“我们公司7月才定下接拍这部戏,9月就要开机,高粱不等人,所以筹备期非常短,只有一个多月。”
当然,时间短并不等于粗制滥造。为了在短时间内还原当时的历史地域人文风貌,摄录美、服化道、烟火特效,以及制片部门等各个职能人员每天都会提前查阅大量资料做准备。曹平透露,原本需要50名工人来完成的置景,剧组一口气请了300多人,“我们在高密的时候,两组有700多人,整整住了7个宾馆!”同时,剧组派出多组导演到高密、临沂、潍坊等各地看景,服装也在北京紧急制作,“一般服装要先设计后制作,这需要很多时间,最后服装是一批批用特快专递从北京寄往山东来保障拍摄。”
而最关键的一剧之本——剧本,也在最短的时间内反复打磨。曹平回忆说,一般剧本修改都至少需要两三年,但《红高粱》的时间紧、任务重,“剧本不能更多地打磨,这当然也是一个遗憾。这次剧本大纲5月份才出来,后来,赵冬苓老师几乎是一天一集出剧本,给导演后,导演流水作业进行修改。”郑导更是为了剧本“一连熬了好几个通宵”。
而在表演方面,演员们也是卯足了劲。经典的“野合”桥段是在开机第三天就拍摄的,“当时高粱地里温度有36℃,朱亚文一身的汗水直流,我们都劝他去宾馆冲个凉再过来,他为了不耽误拍摄,直接在现场冲了个凉水澡。”高温之外,高粱地里的蚊子才是最令人头疼的,“我们买了20多箱灭蚊水,根本不管用,周迅、导演、工作人员,几乎所有人脸上腿上都被蚊子叮出大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