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
陈凯歌
近日,北京电影学院即将迎来60年校庆,不少毕业于该校的明星名导们回忆当年校园生活,分享了他们对电影的感悟。
张艺谋带作品回母校不怕被骂
毕业学生带自己的作品回母校交流,是北京电影学院的一个传统,“记得我上学时,看片子毫不客气,骂声一片,有时都会把师哥骂哭,他们经常一出放映室就发誓再也不回来,因为伤心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的确挺愤青”。张艺谋又自我调侃说,“不过现在也一样,电影学院的学生一见张艺谋又带新片回来了,一定是该骂还得骂。这种学院式的传统其实很好,呈现出开放、自由讨论的空气”。
陈凯歌大学时一天读一本书
78级导演系学生陈凯歌进校时,技术条件还很差,但还是很注重实践。陈凯歌回忆说,“系主任张客老师为了让我们深刻理解近景、中景、全景的含义,自己做了个木框,走到每位同学面前说,这就是特写”。最可贵的是,在学校电影资料馆每周有两三次电影观摩,能观看一些新片或经典外国影片,之后自由讨论。“我的很多电影理念都是在学校形成的,比如说电影不能是诗,但最好的电影一定要有诗意。只有在这里,我可以探讨电影的本质。”大学期间娱乐少,大家就拼命读书,“有时一天要念一本,四年下来,我至少读了上千本书”。
徐静蕾好演员并非都是明星
徐静蕾现在在母校任教,说起话滔滔不绝,“电影表演既有共性,也要张扬个性。我以往比较忽视形体课,觉得学舞蹈很难,后来发现形体表达与台词表达都是个性的展现。”她感慨说,好演员并非都能成为明星。“造星”很偶然,可能从没学过表演就成名,也可能符合某个时代的审美、符合某时期的电影需求就一炮走红,但持续时间不会太长;而演员不会满足于某一种形象,没经过专业训练肯定会受限。 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