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印象-海南岛》经营不善 股权低价转让

2010/11/12 11:33:17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有学者对“印象”系列作出如下评价:“刘三姐”可能出自灵性和悟性,“丽江”只能算随性,“西湖”不过是惯性,到了“海南岛”看来只剩下惰性,再做下去展示的可能就是“印象”的劣根性了。从《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到《印象·海南岛》,张艺谋的这第四部“印象”因为远远不及从前那么“赚”,那么能拉动“旅游业”而显得惨淡不堪。

“印象-海南岛”情景

“印象-海南岛”情景

“印象-刘三姐”情景

“印象-刘三姐”情景

“印象-丽江”情景

“印象-丽江”情景

“印象-西湖”情景

“印象-西湖”情景

  早报记者梁佳 总投资约1.8亿元的《印象·海南岛》在上演一年半后,投资方海南印象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中的55%国资股权作价2750万元转让给一家民企,项目资产仍属国有。在此之前,多家媒体曾报道《印象·海南岛》遭遇冷场,无论作品的口碑如何,事实情况是,在名为海胆剧场的观众席上,1600个位子常常只有500人,以日均收入8万元的速度来看,收回成本将是十几年的漫漫长路。从只有三分之一观众的看台望下去,从沙滩美女到戴着面具的小丑,舞台上排列整齐的演员在人造的灯光沙滩海浪中的嬉戏之景显得很寂寥。

  有学者对“印象”系列作出如下评价:“刘三姐”可能出自灵性和悟性,“丽江”只能算随性,“西湖”不过是惯性,到了“海南岛”看来只剩下惰性,再做下去展示的可能就是“印象”的劣根性了。

  第四部“印象”赚不动了

  今年7月28日,《印象·海南岛》55%国有股权在海南产权交易所正式挂牌出让,天利公司最终按原值2750万元竞买成功。剧场、配套设施、舞台等价值1.3亿元固定资产,仍为海旅集团所有。按当初协议,将以租赁的形式继续提供给海南印象公司用于《印象·海南岛》的演出和经营。

  这一“低价”转让曾一度遭到多方质疑,焦点主要集中于“股权转让过程中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对于为何要转让股权,海旅集团通过某网站进行了解释:“该集团作为海口的国资企业,在海口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思路和决策意图,承担海口重大旅游产业项目的发展平台和孵化器,以转让股权的方式引入有实力、有意愿的战略合作方。”

  从这一解释来看,“旅游”、“资金”等关键词成为开发文艺演出项目的重要线索。从《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到《印象·海南岛》,张艺谋的这第四部“印象”因为远远不及从前那么“赚”,那么能拉动“旅游业”而显得惨淡不堪。无论作品如何,是否“赚钱”才是开发商需要绞尽脑汁去策划的重点,也成为“印象”系列是否成功的一个价值标杆。在演出敲定之初,主办方的经营“算盘”是全年演出天数近70%,按70%的上座率来算,1600人的印象剧场在门票收入上就可有较大收益。但实际上每天票房收入仅在8万元左右,而剧组300名演职人员的工资就需要4万元,再加上剧场日常开支,所剩无几。在将最低门票价格从238元下调到168元之后,股权被低价转让了。

  泛滥意味着贬值

  印象系列在开始之初并非如此,据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1月,《印象·刘三姐》已获得6亿元的总收入,《印象·丽江》2009年的观众客流量为138万人,相当于每天接待3000多名观众,演出收入超1.5亿元。

  有学者对“印象”系列作出如下评价:“刘三姐”可能出自灵性和悟性,“丽江”只能算随性,“西湖”不过是惯性,到了“海南岛”看来只剩下惰性,再做下去展示的可能就是“印象”的劣根性了。也有人认为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多为千篇一律的“人海战术”,作为一个电影导演,他将这些实景演出作为他的“副业”,在《刘三姐》之后就走上自我拷贝的道路。

  而在《印象·刘三姐》一炮打响之后,各个地方的“印象”系列也都开始如法炮制,旅游景点开始挖掘自身的“文化底蕴”,从“禅宗”、“典故”到“祭祀盛典”,加上一些高科技的色彩光影和强大的演员阵容,那些《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天门狐仙》、《封禅大典》……各种名目的演出成为一张张旅游门票的附加品,或者会议观光者的必到之处。“《印象·西湖》卖得不错,可能和它的地理位置有关,而且他们总能拉到观众,有不少是来当地开会的。”据曾经看过《印象·刘三姐》的一位观众说:“当时只花了50元钱,被一个老乡带到能‘蹭’到演出的地方看的,不过作品还算不错,很有人气。”

  在或繁荣或颓败的舞台之外,好山好水的自然景观只是旅游文化的一门“主修课”,更多的附加项目在于旅游文化所标榜的“人文情怀”,花几百元钱,一个夜晚就可以被人造的动感舞台和耀眼的灯光包装得迷离而炫目。实景演出的某些成功之处也招致了更多的拷贝泛滥,在大多数人的数码相机里,存着各路风景,也存着光怪陆离的演出,游客们可以带着他们猎奇的心理满意而归了。但是,面对人山人海的旅游景点,谁又能找出更好的满足游客的方法呢?在拍照旅游和观光旅游之外,旅游行走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个精明的画家会将自己的拙作烧毁,除了掩盖自己的缺陷之外,也为存世作品加大了价值砝码。因为他们知道,泛滥意味着贬值。从场场爆满到30%不到的上座率,照猫画虎的开发商开始头疼了。游客们也不再那么容易为实景演出“买单”了,或许是在审美疲劳之后,人们的消费意识有所提高。而作为一个“旅游产品”,一个展示的“窗口”,这一文化符号由于过多地重复利用而在不断贬值,成为一块尴尬的“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