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感人落泪

2013/5/29 15:37:05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小角度展现大题材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过一位跟随周恩来前往调研的摄影师的视角来讲述周总理在伯延四个昼夜的故事。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剧照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剧照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剧照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剧照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剧照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剧照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剧照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剧照

  由河北影视集团打造的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取材自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或称三年困难时期),周恩来到河北省武安县伯延革命老区进行调研的真实故事,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第一部正面展现三年困难时期伟人事迹的电影。昨日,该影片在石家庄举行了看片会,包括80后、90后大学生代表在内的观众表示,在观看过程中几次落泪,“感动”“震撼”等词汇在观影感受中的出现频率最高。据悉,这部电影有望于6月份登陆全国院线,在公映之前,影片将提前走进邯郸、武安、平山、阜平等地开展“走基层河北放映活动”,与革命老区的百姓进行互动。

  本报记者 崔哲

  1

  小角度展现大题材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过一位跟随周恩来前往调研的摄影师的视角来讲述周总理在伯延四个昼夜的故事。这一展现历史记忆的手法被认为很独特,同时也使影片具备了很强的历史感。“三年自然灾害是个大事件,影片用‘周恩来在伯延的四天四夜’这样一个小窗口来表现,很了不起”,文学评论家杨振喜说。本报副总编辑刘江滨认为,影片构思巧妙、视角独特,其通过小角度来反映重大题材的手法,不同于一般主旋律电影的宏大叙事。著名编剧孙德民认为,影片的故事没有大矛盾和大事件,很独特地选择了“四个昼夜”,让人有种“陌生感”。

  影片中,周恩来倾听了伯延百姓的反映,了解到公共食堂存在的一部分人多吃多占的现象,并为出现的这些问题向百姓道歉,并最终解散了大食堂,而伯延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解散公共食堂的公社。孙德民表示,影片展现出三年困难时期党和政府的问题,创作者在题材选择上的勇气值得赞赏。在河北省影视家协会主席吕振侠看来,影片虽为历史题材,但就共产党人和老百姓的关系这一层面来说,具有现实意义和很强的针对性。

  2

  小细节让人眼窝发热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饮用水来之不易,影片中,周总理与伯延的百姓一起插秧,一位妇女端给他一碗水,周总理倒回去一些,只喝了碗里剩下的一点;在农民夜校,周总理见到正为孩子们上课的汪老师光着脚(饥饿导致双脚浮肿),蹲下来为他穿鞋……刘江滨称,影片的这些细节将周总理的伟大和朴素表现出来,很感人,这不同于过去周总理的银幕形象。

  孙德民说,很久没看到这样让人感动的片子了,影片的艺术表现来源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提炼升华,所以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看影片的时候会禁不住抹泪,里面许多细节和桥段让人眼窝发热。”

  影评人酣高楼则认为,影片对三年自然灾害的表现很真实,“之前总是听父母说起三年自然灾害,这部电影跟父母说的一样,尤其是里面提到的糊糊粥、大食堂、吃了以后导致肠胃不畅的窝窝头、因饥饿导致的浮肿……”

  影片细腻的表达不仅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也打动了90后年轻人。来自河北师大广电编导专业的大学生郑勃文称,看电影的时候眼泪好几次在眼眶里打转,比如周总理坐在门槛上跟村民张二廷聊天,为了不影响交谈,特意支开正在一旁拍照的摄影师。“周总理发自内心地与当地群众交流,对待百姓就像对待家人一样。”

  3

  伯延当地老人帮剧组忆往事

  影片感人细节的获得,与主创团队在伯延的调研密不可分。导演陈力介绍说,她一年多前接触到这个题材后便前往伯延调研,跟当地70多岁的老人们一提起这四天四夜的事,他们就会掉泪,甚至泣不成声。“当地百姓知道我们拍这个电影,不断有人过来跟我们讲那个时候的事,我们也会一家一家地去问,后来得以从小的细节上展现出影片中周总理和百姓的关系。”

  不少看过电影的观众都对片中群众演员的表演表示称赞。陈力说,这些群众演员都是伯延当地的百姓,他们的情感都是自发的、油然而生的,拍摄过程很顺利,也很温暖。

  5月30日,影片将赴邯郸市举行点映活动,此后还将前往武安、平山等革命老区,让当地百姓有机会提前观看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