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有料Vol.11:90后激辩《小时代》

2013/7/9 21:36:44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   90后,北京高考的文科状元说,\《小时代》这种感动并不深沉或者内敛,却能刹那间包围我们,成为我们情欲的宣泄方式。把命运的垂顾看作我们性格中自尊的部分,而将命运的轮子看作难以抗拒的自卑,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每人都是诗人。

《小时代》剧照

《小时代》剧照

  当然,并非说《小时代》就没有问题,之前有在人人上看到过的关于声音的问题,我部分同意,的确,在某些片段当中的音乐出现的节奏并不是十分适宜。而且这部片子真的算是成也演员,败也演员,原本设定的上海姑娘却被一票台湾演员攻城略地,美虽美,但是她们扭着自己的口音说着不地道的普通话,直到郭采洁说出那句“毛主席”的时候,确实大有跳戏感,而且女演员之间比着赛着看谁的台词更矫情,声音更嗲,杨幂的出现告诉我们,台湾女子真的不算是最嗲的。

  影片有关于郭敬明的那个长镜头很多人都说了,我个人觉得调度不错,而且这部片子的单镜头调度还算可以,只是在镜头与镜头的组接上出现问题,而且片子在前半段的节奏还是不够流畅,很多笑点因为节奏关系显得尴尬。

  有朋友指出片子里面有过多的炫技镜头,过多的大光圈和大灯,包括有人诟病的柔焦过分,我觉得说的都有道理,但如果回归到书里,一些都有解释,因为本就是浮夸的书和浮夸的剧本,带有不真实的童话色彩。

  况且如果说这部电影像电视剧,那《失恋33天》像什么?像电影?来来来,翻个白眼送一句:真逗。

  对了,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能把观众留到最后直到字幕滚完的电影。而且我看得时候都诧异了剧组是如何说服十几个演员的,这其中沟通的复杂与艰辛我相信只是导演不愿和你们说罢了 。

  《小时代》的票房目前已经刷新到3.6亿了,我第一天看到他的首映票房7100万的时候感受到的是畏惧和兴奋,因为上一次的纪录还是两个月前的《致青春》4500万,仅仅两个月首映票房就已经爆炸到如此地步,我很难想象如果真的有下一个纪录,那该是怎样的电影?

  在评论《小时代》的时候,很难不带着产业的目光去看,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商品,并非是强调艺术性的电影,中国电影票房这两年的高速增长快的有些吓人,但是这背后是有原因的,二线城市的院线铺设使得票房来源增加,那天看到的数据显示去年仅石家庄地区的票房增长就比上一年高出了百分之七十九,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据。

  《小时代》看完,不能说中国电影新的时代就要来了,感兴趣的同学看以看一下微博上王义之写的一篇名为《由小时代展开的联想,写在它的票房爆棚之前》,我觉得对于郭敬明的商业意识和为何说这部电影新已经说的很到位了。这篇文章里提到的一句话我觉得很有趣:国产电影一直与好莱坞之间拧着一股子劲,就是因为始终也不敢也不愿承认,文化商品首先它是商品,其次才是文化,你只有先把它当成商品,你才能用来诉说文化。

  我一直坚持认为,中国目前有一些行当并不能够说比国外落后多少,而只能说是模式和习惯不同,很多东西必须要亲自走进去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且很多东西也只能自己体验过才会得到看法和结论,我个人觉得,此时的一片繁荣,并不代表着前路一帆风顺,中国电影说到底还是落后好莱坞不知道多少年,未来也许还会受到重创,但是我愿意相信他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前进着,也愿意相信自己所从事的这份行当有所发展,我已经自认才华和能力有限,但是我真的希望这个行当内能够有越来越多的有才华的人。

  大学毕业生

  姓名:杨犇尧

  就读学校:香港中文大学国际关系学学士、历史学硕士

  出生年月:1990

  喜欢的电影:杜琪峰和许鞍华的港片

  去看《小时代》的理由:最初是因为看到这样一条微博——“小时代,不是写我,是写办公室的实习生,这个群体必将崛起。这个电影足够新,新得让人害怕”。写这条微博的电影人我一直都很关注,因为他的一些评论鞭辟入里,他的一些随感引人沉思,他关于《小时代》的这条短评激起了我的兴趣,然而看过之后我感到纳闷,如果不是从拍摄技术上来说,他怎么会有这样的评论,难道很多媒体人都会时不时扮演“托儿”的角色?

  骗过一次,就不会有下次

  看过郭敬明的《小时代》以后,我很不解为什么这样一部再寻常不过的青春偶像电影,竟会在网络上掀起如此浩大的争论,甚至骂战。

  最开始听说这部电影,是有人说它是讲述当下实习生的故事,我想这不就是我过去和现在经历的场景吗,所以还比较感兴趣,然而在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我忍不住反感甚至作呕——这明明就是讲述公主们的电影啊,几个所谓的大学毕业生住在不明所以的花园洋房中,身边围着几个不切实际的小白脸富二代,并没有看到她们如何努力却在片尾如“中国梦”似的获得了成功。这些情节作为一部偶像电影来说当然可以接受,然而它在当下所引起巨大效应,却让人费解。

  我近期看过郭敬明的一些访谈,他谈到这部电影是拍给80后、90后们看的,但是我却认为,郭先生的这部电影应该是拍给“零零后”看的,因为这太像在我六年级时那部叫做《流星花园》的电视剧横空出世,所有班上的女同学都情不自禁的羡慕那种浪漫虚无的偶像生活。而对于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步入社会,面对残酷竞争的“九零后”来说,这部电影并不存在共鸣。

  说到共鸣,如果某部电影被定义为拍给某个群体所看,那我想它就应该有属于那个群体集体回忆的片段,就恰如说《致青春》里郑薇在舞台上高唱《红日》,礼堂内所有的人都跳了起来;《中国合伙人》中那些时不时响起的校园民谣,以及屌丝打着“love”的灯影向女孩表白而对方却看都不看一眼;抑或是《那些年》中台湾高中生与训导处教官的斗争;有关这些情节的桥段在《小时代》里却无从寻觅,相反,它建构起了一座几乎正常人都不曾见过的梦幻宫殿,但看了过后却又觉得这些场景并不真实,或是连臆想过要拥有的必要也没有。所以说这样的电影,实在没有可以打动我的地方。

  郭敬明在我的记忆中是写过《梦里花落知多少》这样一部小说,那时我正读初中,班上的女同学几乎人手一本。我想,郭敬明作品所针对的群体,大多是这些还保有少女情怀的花季少女,因此我猜想他过去的成长经历或许更多是沉浸在丰富的自我世界中,而同学间不拘言行的打闹共处,以及更多那些属于这一代普通学生的集体回忆,或许并不是他看重或是经历过的。

  因此一部普通的青春文学改编的电影,就没有必要套上“跨时代的新电影”抑或是“给某某年代人看”这样的大帽。以这种方式引来一场轩然大波从而吸引票房,或许是一种成功的营销方式,但是我想,对于一名刚转行的新秀来说,并不能引起同界人的认可及尊重。

上一页123